育儿一月记

2023年10月10日 0 回复

一个多月前女儿顺利出生,生活节奏立刻变得不同。应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一片空白到一点一点建立新规律的过程,这种体验颇为奇妙,也有不少值得记录的细节,说不定日后能提供一些灵感。

一,出生。出生的过程比预想的顺利很多,可能是得益于后期每天一万步的走路。从进医院到出生不过八个小时,母女健康,着实令人欣慰。然而住院恢复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挑战开端。首先要解决的是吃奶问题,产前看了不少学习材料,各种要点倒背如流。实际开始操作后,才发现这跟看别人做饭和自己做饭是一样的道理,看似越是简单的事,往往容易让人忽略各种复杂的情况。举例来说,理论上要求两小时喂一次,很简单,但试想两人都已经24小时没合眼,这时宝宝刚好睡的香,一看表过了两小时了,你是要叫醒宝宝开始喂还是再睡一会儿恢复体力?再比如上一次由于含乳不正确导致妈妈身体疼痛,那下一次要不要拖延一会儿?印象比较深的是一直到出院回家的第二天,连一条娃出生的朋友圈都没发出去。不夸张的说,就是写几个字选一张照片这样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差不多72小时没有正常的休息,处于一个以三小时为周期,不断循环的喂奶-换尿布-哄娃-照顾产妇的工作状态。

二,手忙脚乱的第一周。刚出院回家就要带着娃见儿医。一去发现,体重下降超过预期,需要立刻应对,第二天还要来。回过头看,当时主要的问题在于全凭感觉的纯母乳喂养,这种模式下其实是不知道每一顿小孩到底吃了多少的(除非每次都称重计算),所以只顾得上一直喂,实际上效果不佳。经过这么一折腾,第一个明确的方案来了,先按时按量补配方奶,毕竟这是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化的,然后同时找各种哺乳顾问来改善breastfeeding过程。这样过了一周左右,基本是解决了体重的问题。

三,作息。等熬过了前几天,紧接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家的睡觉问题。生娃之前,各种百科都推荐宝宝爸妈分床睡一个屋。这里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至少在我看来是不合理的,新生儿每三小时起一次,放一个房间睡,也就意味着同房的大人也要三小时起一次。我是一个爱睡觉的人,深知睡眠对于维持头脑清醒的重要性,老婆更辛苦,本来睡眠已经不多,如果小孩一哭就要醒那基本上等于不睡觉。新秩序建立的关键点是出生后大约六七天的深夜,凌晨三点左右宝宝开始大哭,吵醒了同屋睡眠严重不足的老婆,当即饱娃出房间,开始思考怎么样度过这一晚。当时岳父岳母在家,一共四个大人,思索一番后有了一个方案:与其所有人都跟娃一起醒,不如建立轮班制,夜间一个人陪着娃随时待命,呆在楼下小房间关上门,其他人安心睡觉直到下一班。这个方案的逻辑借鉴了工程项目里的一些经验,1.模糊的东西清晰化,流程化,再自动化 2.每个模块的任务隔离,职责明确化,便于管理和评估。这个方案落实起来并不难,本来自己习惯晚睡,岳父母睡得早起得早,两边都调整一下就能实现一整晚轮班。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至少保证了基本的睡眠质量。

四,喂养。我觉得“喂奶”是一个复杂度被严重低估的一件事。这并不是说把小孩喂饱很难,而是一个不断变化且需要随时调整策略的过程。从大的选择来说,有纯母乳,纯配方奶,母乳混合配方奶的模式。这里每个模式都有优缺点,不光是从小孩的角度来说,也要从父母的角度来考虑。比如纯母乳,要如何解决一开始奶量不足的问题:是牺牲妈妈的睡眠时间坚持高频率喂,还是适当补一下配方奶?纯配方奶,就要面对一个事实即目前技术无法完全做出匹配母乳成分的配方奶。混合喂养就更复杂,每天喂多少母乳多少配方奶?什么时候要开始加配方奶,什么时候要减少?如果配方奶喂多了导致小孩吃的不够,妈妈堵奶怎么办?我们从一开始的混合模式过渡到一个半月后的纯母乳,这其中也是走了不少弯路,见了不下十个各路顾问和医生,配套设备能堆满两个桌子。总的来说,一是根据每天每次喂奶的情况随机应变,二是夫妻双方保持信息一致,最后充分参考专业人士意见,才得以走上正轨。

孩子出生前我认为,养小孩是一个大型的,持久的,科学和心理学实验。现在的看法并没有变,而且更有深刻体会。暂且写到这里,看下一个阶段如何。

分享到:

0 条对 “育儿一月记”的回复

您的留言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