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音乐

2015年11月23日 7 回复

几个月前我在东京表参道上的Apple体验店里闲逛,走到iPod的展示架前拿起一副头戴耳机试听,原本只是为了打发一下时间,却被耳机里的声音吸引停留了很久。之后仔细看那副耳机时才发现价格不菲,是BowersWilkins的旗舰机型。那差不多是我第一次听到真正的高保真数字声音,也算是让我体会到了全新的听觉。虽然只有几岁时就开始听钢琴的声音,几年后开始听双簧管,之后便是交响乐队里的长笛、巴松管、英国管、圆号、提琴、以及各种打击乐,只是或许由于“身在此山”中,我对于各种音响里的声音从来不怎么在意,觉得路边十块钱一副的耳机听着照样挺好,什么家庭影院之类的更是钱多没处花的人才会买。随着几年过去,如今已告别了乐器不离手的日子,偶然再次听到真切的乐声,心中感动更深。

从学钢琴的日子回想起,那时基本谈不上什么享受音乐,毕竟年龄很小,与其说是培养艺术能力实际上倒是锻炼了心理素质,遇上了严师弹错一个音基本上就要挨一下板子,所以几年下来耐挫能力想必是得到了提高。当然很多对于音乐的直觉应该也是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比如半音和全音转换时听觉上的差别,以及对音准的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差不多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并不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因为相当一部分练习用的曲子是为了磨练手指的技巧,而并非为了抒发情感,自然其旋律也相对枯燥无聊,但有一小部分短小的曲子,比如某些奏鸣曲的慢板章节,旋律优美让人印象深刻,在练习时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多投入一些,这大概就是对音乐最初的欣赏了。

Bowers Wilkins P7

与器乐相伴的还有流行乐。那时大约是新千年开端,我正经听过的第一盒专辑(那时听歌用的是磁带)是朴树的《我去2000年》,这盒磁带来自我表姐手里,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花儿》,《白桦林》,还有《召唤》,上小学的我只是觉得这三首让人听完一遍意犹未尽,还想再来一遍,之后还要把歌词背过才算满意(最后连歌后面的那段随意哼唱都记了个八九不离十),也并不知道前两首将在未来十年里传唱不衰。大概是同一时期,我还从表姐那里借来了《范特西》,从这盘专辑开始我开始关注周杰伦一直到大约高中的时候。《范特西》中诞生了《双节棍》,也开始了社会上旷日持久的对90后一代艺术品位的质疑,正如同当下80后和90后对00后一代品位的质疑。那一年好像还有杨坤的《无所谓》,让我对这个唱歌似乎“过分陶醉”的人有了初步印象。不过女歌手的歌我在那时几乎是没怎么听过,比如S.H.E和蔡依林,除了一些满大街放的歌之外也从来没想过去找她们的专辑来听,原因回想起来也有点莫名其妙,当时我认为男生就要听男歌手的歌,女生可以听听女歌手。

到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周杰伦的专辑已经出到了《七里香》,同一时期林俊杰、陶喆、陈奕迅也都有大量经典作品,不过这时我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雅尼(Yanni)身上。最初接触雅尼大概是在初中的音乐课上,那时值得称赞的是学校在初一时保留了每周一次的音乐课,由于并不在中考范围内,所以课上自然没什么必要的教学任务,于是我们很又眼光的音乐老师每节课上基本都是用四分之三的时间来放雅尼1993年在雅典卫城的音乐会录像,还有1997年在泰姬陵和故宫的音乐会录像。每节课都听却也不腻,而且越听越是感到这些曲子中的天才灵感,也是从这时对器乐与交响有了兴趣。《Nightingale》(夜莺)是97年雅尼在紫禁城的代表曲目,其中竹笛和西洋交响乐的一唱一和配合地天衣无缝,这样的音乐对于我来说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除了电声交响以外,雅尼的几部钢琴作品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当时一个朋友与我同样对雅尼感冒,有一天用QQ邮箱给我发了一组PDF文件,打开一看里面是《In My Time》里面的钢琴谱,包括了《Before I Go》,《In the Morning Light》,以及在我看来永远的经典《Until the Last Moment》。

Until the Last Moment

初二开始已经不再上钢琴课,也就开始了纯粹为自己的感受来练琴的阶段,那时钢琴已经过了业余九级,不过说实话正儿八经的弹演奏会级别的曲目还是难以胜任,好在大多数现代音乐中我觉得不错的曲子并不太难,论技巧来说大概有个七级水平就足够了。最终,第一首开始练的曲子就是《Until the Last Moment》,在未来的几年里被我练得滚瓜烂熟。就这首曲子来说,我认为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单凭钢琴一己之力却营造出了一个交响乐队的震撼人心的场面感和层次感(虽然正式的音乐会上的确是配合乐队来演奏,但作为室内乐独奏时毫不逊色)。

大概也是在那一年,开始跟着老师学双簧管。一开始对这个复杂的乐器没什么好印象,第一印象是“做的这么精致当个工艺品不错”。双簧管这种乐器在国内听说过的人没多少,而稍微对西洋管乐有点印象的人都会满足于“跟黑管(单簧管)长得差不多”的解释。这是一个我经常用的解释,简单易懂,省时省力。实际上除了都是黑的以外,差别还是很大的。

双簧管(左), 单簧管(右)

单簧管听起来浑厚深沉,那种音色让我想到棉被,还带有几分诙谐的感觉(由于单簧管的笛头和萨克斯类似,演奏时的气息控制上也很相似,很适合爵士乐这样自由的演奏)。双簧管看似只是多了一个“簧”,实际反映在音色上的区别是相当巨大的,双簧管音色给我的感觉像是盛在竹筒里的水,在清脆的外壳里呈现出透明的波动。

说到学习的过程,双簧管(下称“Oboe”)的初期学习完全没有钢琴那样有意思,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毫无乐趣,其中原因也是我在几年以后逐渐从和乐队里各种乐器演奏者的交流里逐渐总结出来的。实际上我认为钢琴反倒是一个很特殊的乐器,因为不光是双簧管,包括单簧管、长笛、萨克斯以及弦乐类的小中大提琴,在初学阶段所演奏的东西是不能称之为“乐音”的。小提琴初学者拉出的声音经常被形容成“锯木头”,双簧管初学者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更像是快要报废的汽车喇叭。这种形容一点不为过,只要去听听刚接触乐器一年以内的学生的演奏就会发现我所用的形容是多么恰到好处(曾经有人跟我说过小提琴的音色在一个学生练三年以后才能听。并没有考证这句话的可靠程度,但我还是相信十有八九是没错的,而且对于双簧管来说这个时间还要差不多翻个倍)。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初学者(多半是小孩)来说,99%的人在那个年龄段应该还没有什么所谓的毅力,就算是因为某场音乐会或是某张CD而对一种乐器产生了兴趣,一旦发现自己所演奏的跟CD里的效果差了十万八千光年,不打退堂鼓是不可能的。(离开西安之前,到老师家拜访听他说道“小孩学乐器其实是考验家长”。在我看来也正是如此。)

开始学Oboe可以看做是一个引子,如果没有后来几年的乐队生活那这不过只是单纯的一个技术罢了。高中的学校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社团(弊端无数的教育体系下存在着些许与众不同新想法,无论最终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值得肯定的)。其中由学校直接管理的有三个乐团——管弦乐、管乐、民乐。传统上,双簧管是管弦乐队里必不可少的角色,因此管弦乐队每周一次的的排练我是要参加的。而管乐队里是虽说主要靠萨克斯,铜管乐器,单簧管和长笛来撑场面,但双簧管也算在编制之内,所以结果是我一周有两天能够翘掉晚自习去参加乐队排练。

管弦乐团与英国某中学交流演出

在乐队里排练和个人练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事实上我也很难找出其它生活中的场景来类比乐队演奏这一活动。肯定不像是工厂,每个组装线只需要重复完成规定的动作,产品就会被自动装配;也不像是体育运动如篮球或足球,因为它没有敌我双方的划分;同时也不是军队,因为各单位并不是严格服从上级指示,或者说也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一首乐曲里可能会出现木管声部衬托铜管声部,也可能出现弦乐演奏主旋律,其它声部做背景,更有某人的独奏带领全队向前推进。可以说乐队是一批演奏家为了表达一首乐曲所包含的情感而做出自己的努力,牺牲掉部分个人的特色,但又贡献自己的一部分。一些演奏者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带领着旋律(比如各声部首席),一些声部可能决定着乐曲的关键(铜管永远是交响乐旋律的基石),还有一些人会在后排角落里日复一日地拨着弦(忧郁的低音提琴手。。)。

2008,管乐团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交流演出

最能让人感到压力的是独奏部分,当然一方面是技艺未精,另一方面是对音色的要求。良好的音色和许多因素有关,从基本功的用气、口型,乐器的状态,哨片的状态,到演出现场的空气湿度都会影响最终的音色。而作为非专业的演奏者能控制好基本功上的因素就已经足够,可是这一点在我看来对于业余者来说也非有四五年不可。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暑假管弦乐队加排《兰花花》,全曲的引子由我来做独奏,并且除了小提琴声部的颤音做背景外几乎没有任何其它声部辅助。这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那两个月我不得不每天关注哨片的状况,反复琢磨音色,终于在收假的排练上,指挥点着头说着,“好,好极了”。那大概是我在高中的乐队里最享受的一次排练。

2008,北京国际管乐节在人民大会堂的合奏

2011,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盲人钢琴家孙岩演奏会

那几年排过的曲子,现在还能记得旋律的有《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诗人与农夫》、《兰花花》、《俄勒冈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拉德茨基进行曲》、《Ave Maria》、《庆典序曲》、《长安社火》(一首改编的曲子,好像后来改名叫做《曲江情》)。最为怀念的大概就是排练结束后收拾完乐器,看着傍晚友谊路两侧的梧桐间透过的灯光从顶楼的音乐厅一步步走下台阶,耳中回响着或是英国管独奏的最后一个长音A,或是小提琴如海浪一般的声场。之后这样的声音混合着晚高峰的汽车喇叭,骑车穿梭在回家的路上。

分享到:

7 条对 “重拾音乐”的回复

  1. Admin

    测试回复

  2. 超级叶大天才

    :):):)

  3. @超级叶大天才 :-) :-) :-)

  4. nango

    原来网上还有这么个地方可以玩耍

  5. @nango 欢迎来玩~

  6. stonestrong

    好好好

  7. @stonestrong 强哥出没!

您的留言

内容